#不一样的香港# 要陈皮,不要拉菲

来北京第一年是2000,当时朋友喝红酒也还是放冰块儿、加柠檬片的喝法。几年后,身边所有人都满嘴什么挂杯啊果香啊什么的,俨然专家身份自居。再过了几年,大家动不动就是拉菲,好像红酒只有拉菲能喝似的。

红酒文化,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文化。什么82年的拉菲,要真是从82年买下几箱存到现在,还真得承认他们有点牛逼有点文化;否则,不就是钱嘛?装什么逼的?有的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是不能装出来,可是一时半会儿,几个煤老板,很难装得像,不外乎就是用钱大把大把地撒,买回来的,没啥文化内涵。就像老友耀杨说的,假模假势地端个红酒杯装贵族,品酒时眯着眼睛带着日本A片女星的高潮表情,到嘴里以后抿一下,什么“带着小橡果混合着烟草味”,可是小时候谁也没吃过橡果啊?往上倒腾几辈儿还都在土里刨食儿呢!

广东、香港一些中上阶级的大家族,家里都有存陈皮。晒陈皮是香港上几代人的传统习惯。每隔几年,买些新会柑或者其他的,剥皮,果肉吃掉或者分发乡里,柑皮晾干、存放,每年必须在天气适合的日子拿出来晒一晒。平时要用的时候就用,剩下的存起来,久而久之,家里往往有50、60年以前的老货。实际上,“新会陈皮”也就是那么一说而已。都知道新会的好,可是,那年代,除非名门望族,否则未必那么讲究,每年中秋,时令水果必定有柑,老辈不会刻意挑选新会柑,而是将买来的果肉吃过后,把果皮晒干,节省买果皮的钱。晒陈皮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秋天吃柑,然后帮父母晒柑皮,就是中秋余兴节目。

我的中学年代,当时还能看到流动水果小贩,他们边卖边干活,一直在开果肉,整颗柑肉贱价出售,记忆中当时只是一毛钱,小贩图的是那柑皮而已。柑皮串上棉绳售卖,你买回家自己慢慢晒。后来,陈皮变成一门生意。好像前几年突然流行小柑普,需求突然变大,新会大量种植,果肉都是丢弃的。据新会朋友说,由于大量,根本无法晒,业内秘密是从第二年开始化学喷洒什么东西。

所以,如果去买老的,可能是假(不是新会的,但这个问题不大);除非真的很老的那些,基本肯定是化学喷洒代替真晒。完全不必买老的。每年到季,买当年新的、未经处理的新皮(或者整果),自己回去慢慢晒就是了。

我自己家只存一盒好玩,即图6那盒,每年得晒一次。我的发小,就是前面说的鸡逼朋友,她家有很多不同年份的,永远用最老那批;最老那盒觉得好像差不多完了,今年就晒一批新的,然后用本来第二最老的那批,一直这样推上去,代代相传已经两三代了。这样特别好,几年晒一次新的,否则也得把所有老的拿出来摊开晒一次,全家出动,是一种很传统、很有意思的家庭亲子活动。

这东西,熬红豆沙的时候用得着,熬粥用得着,蒸鱼、做饭也都用得上,煲汤、炒菜都可以用到它。尤其是做鱼或肉菜的时候,一般都会放点陈皮,做出来的菜不仅好吃,还有很好的保健食疗作用;还能配药,具备消食、化痰、健脾、止咳、化湿、理气、温胃的疗效;一般生活中常见的小病,只要是跟呼吸道或是消化道有关的,如风寒感冒、咳嗽痰多、消化不良等,除了热病之外,吃一些陈皮都会有帮助。

它放的时间越长,药效越好,所以有“百年陈皮,千年人参”之说。大多数的药物放置时间过长就会过期,陈皮却是越保存越值钱,现在20、30年以上的陈皮,动不动就几千元一两。

要装贵族、有文化,别搞什么拉菲了,倒不如搞点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文化、开始晒点果皮(若干年以后才叫“陈皮”),世代相传,有情意,有历史,有传承,一样有升值潜力,比几十万买一瓶法国变质葡萄汁回来收藏有意思有传承有文化有情怀多了!

 

—–by 老林(微博:老林爱D)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