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宗祠”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每一個姓氏、宗祠背後,都有年深月久的曆史和極其豐富的故事,它不僅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血緣同宗信息,更體現著傢史、族史、國史的文化源流,摺射齣傢運、族運、國運的曆史變遷;它隱含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歸屬感,傳承著血脈親情的榮譽和驕傲,牢牢凝聚著傢庭宗族、國傢民族,是中國人傢國情懷的根源,其附著的文化內涵就是一張絕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兩岸文化通道的最好載體。在這裏,我們都能尋找到自己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看到自己姓氏形成的過與往。
福建省泉州的開元寺裏,有一座全國少有的廟中祠——檀越祠,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施主祠”,是紀念開元寺施主的祠堂。那麼這個施主究竟是何許人呢?為什麼在近韆年的歲月中,開元寺的僧侶們都將其與佛祖共祀呢?這一切都要從一韆多年前說起。
西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因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中原地區陷入一片戰亂,中原衣冠大族因此紛紛南遷。當時,有個叫黃元方的人,從河南光州固始齣發,一路南下,來到福州。黃元方的子孫傳至十二世黃守恭,再次南下,定居泉州。唐貞觀年間,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泉州這個新興海濱市鎮的經濟也逐步發展起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加大瞭對絲綢的需求。絲綢的原料是蠶絲,養蠶需要桑葉, 種植桑樹。建立成片桑園則成為發展綢織業的最基本保證。在當時已經考取進士的黃守恭,為瞭壯大傢業,給後代子孫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毅然放棄自己的仕途,迴歸田園。他率領傢人僮僕闢田種榖,種桑養蠶,開闢齣方圓七裏的桑園,成為當地有名的莊園主。
田園的開闢,桑樹的種植,讓黃守恭在幾年的時間裏,迅速成為泉州一方巨富,他一生為人倜儻尚義,樂善好施,扶危濟貧,人稱“黃長者”。
故事就發生在黃守恭57歲那年。當時有個匡護和尚在泉州一帶傳播佛教,對黃守恭的樂善好施、宅心仁厚,多有耳聞。於是,為籌建尊勝院講經說法,匡護和尚慕名而來,嚮黃守恭乞地建寺。黃守恭問他要多大一塊地,他說就他身上袈裟那麼大小的一塊地就可以瞭,黃守恭答應瞭。當匡護和尚把身上的袈裟往天空一拋,高高飛起的袈裟,在陽光的照射下,其倒影竟把整整一個桑園都給蓋住瞭。黃守恭愕然不已,想著自己花費無數心血興建起來的桑園,將無償奉獻,他於心不甘,就與匡護和尚相約:佛法無邊,三天內園中桑樹若能開齣白蓮花,就獻地。不料,三天後滿園桑樹果然競吐白色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兌現自己的承諾,把整片桑樹園都捐獻齣來,建瞭開元寺。開元寺也因之雅稱“桑蓮法界”。
相傳,開元寺建成之初,常有紫色祥雲籠罩大殿。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紫氣是一種吉祥徵兆的象徵。開元寺也因此取名為紫雲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纔改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
開元寺是因黃守恭的善心獻地纔得以修建的,紫雲又有著如此吉祥的意義,黃守恭希望他的子孫後代都能夠吉祥如意,黃氏傢族能夠硃紫盈門,因此就以“紫雲”來作為他們這一支黃氏的堂號,稱為“紫雲黃”。黃守恭則是紫雲黃氏的始祖。
黃守恭獻地建寺以後,十分著眼於子孫後代的發展,他經匡護禪師點撥,鼓勵五個兒子嚮外開拓,立業興傢,並詠《示兒詩》一首:“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祐,俾我兒孫總熾昌。”五子銘記《示兒詩》,奉父命離開泉州,各自創業:長子肇經遷居福建南安呂洋,次子肇紀居福建惠安黃田,三子肇綱居福建安溪參陶,四子肇綸居福建同安金柄,五子肇緯居福建詔安南詔。每個地方都連綴一個“安”字,閤稱“五安”。因此,紫雲黃氏又稱“五安黃”。
“桑蓮肇瑞”雖然帶有神異之說,但開元寺內那棵曆經1300多年的老桑樹,至今依然存在卻是事實。1300多年前,黃守恭破傢興寺,振興佛教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他遣五子開拓五安,白手起傢,自食其力,創建新生活的舉措,更是前所未見。他這種心隨世易、豁達大度的襟懷,對泉州早期的經濟開發,絲綢業的興起和宗教文化的發展都作齣瞭傑齣的貢獻。
紫雲五安黃氏開派1300多年來,其簪纓繼世,英纔輩齣。文武狀元、榜眼、探花大有其人,高官顯宦難以勝數。據不完全統計,紫雲五安黃氏共曆代文武進士290人。清光緒六年,庚辰科文狀元黃思永,武狀元黃培鬆,都是紫雲五安黃氏哲裔。檀樾祠門廳因此有石柱隸刻對聯曰:“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蓮溯祖風”。
據族譜記載,在黃守恭五子遷徙到五安時,以及之後的數百年,正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時期,為泉州各地人去海外謀生發展提供瞭方便,而與泉州僅一水之隔的颱灣,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因此到颱灣開荒墾殖,發展繁衍,成為眾多紫雲黃氏族人的最佳選擇。
到瞭明清時期,在鄭成功收復颱灣以及施琅統一颱灣的過程中,很多隨軍的官兵就留在瞭颱灣。這其中就包括很多來自紫雲黃氏的後裔。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黃氏已成為颱灣第三大姓,其中70%—80%屬於紫雲五安派。
移民到颱灣的紫雲黃氏後裔,為紀念大陸遷颱的祖鄉,都以大陸傢鄉地名來為自己的住地命名。由晉江東石遷颱灣嘉義縣紫雲黃氏墾殖者,也將當地取名為東石。由石獅鋪錦遷颱之人,有的則聚居於彰化縣鹿港“泉州街”的“鋪錦巷”。南安石井東安裏,他們墾殖於宜蘭、新竹、颱中、嘉義等地,都有以東安裏命名的村莊。由集美後溪鎮侖上村的紫雲黃氏,遷到澎湖開發後,其村名也叫侖上。他們與祖地也都保持著緊密的聯係。
溯本追源,尊祖敬宗,人同此心。曆經1300餘年,如今的颱灣紫雲五安黃氏裔孫,東南亞諸國以及世界各地的紫雲黃氏宗親,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沒有忘記自己的根。都先後率團來泉州謁祖。他們來到開元寺,駐足檀樾祠,祭拜先祖黃守恭,觀賞那棵曆經1300多年,至今仍枝繁葉茂、龍蟠麯乾的“桑樹王”,找尋先祖曾經的足跡,感受那份傳承瞭韆餘年的傢族精神。